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氢气高效分离增压设备与家用纯氢/掺氢燃烧器具开发”2021YFB4001604。
(收稿日期:2023-05-29;修回日期:2023-07-04;编辑:张腾)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ure hydrogen, gas stove, burner, structural design, hydrogen mixing ratio, energy efficiency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23.08.010
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氢能逐步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1]。发展氢能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消纳,助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有利于降低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2]。氢能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将氢气与天然气混合组成富氢天然气,并通过现有天然气管网输送,被视为过渡阶段大规模长距离输氢的最佳方案[3]。2021年,欧盟委员会公开表示正在制定针对家用供热锅炉的最新标准,其中“至少满足20%掺氢比”的要求引人瞩目。截至2022年5月,西班牙、英国、美国、比利时、德国等均已启动了天然气掺氢规划,力争实现在天然气管道中掺氢20%的目标。目前,中国已有天然气掺氢商用项目落地[4]。GB/T 13611—2018《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性》规定12T天然气回火界限气H2体积分数为23%,即要求终端设备在23%掺氢比下能够稳定燃烧。由于氢气与天然气的燃烧特性有显著差异,有关天然气掺氢对终端燃气具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显示,掺氢会改变燃气的燃烧特性,影响燃气器具性能,增加燃气回火和爆燃的风险,但改善了脱火的缺陷[5-8]。掺混氢气的上限既受到燃具适应范围对华白数的要求,又要注意回火风险的影响,还与天然气具体组分有关[8-9] ;根据互换性分析方法,普遍认为掺氢比不超过20%的天然气可直接应用于现有天然气器具,不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变化,可提高效率并降低污染物排放,但噪声会有增大[10-16]。
目前,中国近30个省市已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未来将构建更为完备的氢能产业链。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指出:到2035年,中国将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由掺氢天然气逐渐过渡到纯氢,最终实现燃气脱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关民用燃气器具纯氢燃烧的应用研究却鲜见报道。在此,通过实验探索氢气燃气灶燃烧器的合理结构与运行参数,并分析其对点火噪声、污染物排放及能效的影响,以期为氢气燃气灶的设计提供参考。
利用燃气灶燃烧器进行实验,以纯氢为燃料,进气压力为2 000 Pa,设计热负荷为3.5 kW,喷嘴直径1.72 mm,火孔深度10 mm。氢气从燃气入口经喷嘴进入到混合腔中,空气从空气入口强制补入,与氢气在混合腔与燃烧器头部空腔中混合,然后从燃烧器头部的火孔流出燃烧(图1)。
实验方法参考GB 16410—2020《家用燃气灶具》的规定,选用直径280 mm的标准锅作为试验用锅,氢气由制气公司采用特制瓶储装供给。实验过程中,氢气经高-中压、中-低压、低-低压减压阀多级减压后,由截止阀门与低-低压调节阀控制,再流至湿式流量计进行流量测定,最后经喷嘴喷射入燃气灶燃烧器。U形压力计通过三通管连接在距离燃气灶进气口100 mm的进气管上,对灶前压力进行测定;空气由离心风机供给,由截止阀门、低-低压调节阀控制流量,由湿式流量计测定流量,最后流入燃气灶燃烧器,并与氢气混合均匀后从火孔流出进行燃烧反应(图2、表1,其中p1、p2分别为入口压力、出口压力)。
图1 燃气灶燃烧器结构示意图Fig. 1 Structure of gas stove burner
图2 氢气燃气灶燃烧实验系统示意图Fig. 2 Combustion experimental system of hydrogen gas stove
表1 测试与实验系统主要仪器仪表参数表Table 1 Parameters of main instruments of test and experiment systems
目前,家用燃气灶多为大气式燃烧器,一次空气系数α'通常为0.45~0.75[17-18]。天然气掺氢20%后,热值降低16%,华白数升高1.5%,相对密度降低为0.458;实测折算热负荷降低约5.8%,热效率上升约2%,烟气中O2含量有所增加、CO及CO2含量则有所降低,点火噪声高出1~3 dB(A),与已有研究结果[16]一致。通过调节风门板、减少一次空气量的方式,可减小点火噪声,大部分12T天然气燃气灶无需更改配置,即可适用于掺氢比不超过20%的天然气。
将天然气掺氢比分别提升至30%、50%、70%,在不更改燃气灶燃烧器参数的前提下进行测试,发现热负荷由使用天然气基准气时的4.2 kW分别降至3.85 kW、3.64 kW、3.42 kW。当使用掺氢比为50%的燃气时,需将风门板全关闭,并将喷嘴一次进气孔直径由3.2 mm缩小至2 mm,使一次空气系数低于0.3,方可正常点火并稳定燃烧;当掺氢比达到70%时,除上述措施外,还需将火孔数量减少1/3以上,使火孔流出的混合气体流速提高约1.3倍,方可点火并稳定燃烧。对烟气进行检测,发现烟气中O2体积分数由约12%降至11%;CO体积分数由0.025%降至约0.005%;逃逸H2体积分数由约0.002%增至0.015%以上;NOx体积分数变化不大。
氢气燃烧速度远大于天然气,掺氢天然气的层流燃烧速度随掺氢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9,14-16,19]。根据研究,在供气压力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掺氢比的增加,燃料体积流量增加,其引射的空气量略有增加,一次空气系数增大,受掺氢比与当量比的共同作用,回火风险显著增大。为避免回火,需通过调节风门板、减小喷嘴上的一次进气孔面积来减少一次空气补给,降低一次空气系数,使燃烧速度降低;同时,通过减少燃烧器的火孔面积,增大混合燃气从火孔流出的速度,从而使气流速度与燃烧速度重新取得平衡,以维持燃烧的稳定性。在掺氢比较高的情况下,氢气参与燃烧虽可以提高燃烧温度,但一次空气的减少会导致燃烧反应效率下降,进而导致逃逸H2含量的增加,致使燃烧温度下降。由于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整体火焰温度无显著变化,火焰区未出现局部高温,NOx生成条件亦未发生改变,其含量无明显变化。
通过调节实验装置的低-低压调压阀,使U形压力计示数(燃气灶前压力)为2 000 Pa ;加工喷嘴直径至1.72 mm,使氢气流量达到1.25 m3/h(即热负荷为3.5 kW);调节供给空气量,使一次空气系数分别为0.2、0.4、0.6;分别测试火孔直径为1.0 mm、1.3 mm、1.5 mm、1.8 mm的火盖。在点火约15 min后,燃烧器达到热平衡,检测点火噪声与烟气中NOx、H2含量(表2),并折算为过剩空气系数α=1时干烟气中的含量:
式中:CNOx(α=1)、CH2(α=1)分别为过剩空气系数α=1时干烟气中NOx、H2的体积分数;C'NOx、C'H2分别为烟气中实际测得的NOx、H2体积分数;C''NOx、C''H2分别为室内空气中NOx、H2的体积分数;C'O为烟气中O2的体积分数。
表2 不同一次空气系数及火孔直径下点火噪声与烟气中NOx、H2含量统计表Table 2 Statistics on ignition noise and NOx and H2 concentration in flue gas at different primary air coefficients and burner port diameters
掺氢比为40%以上的天然气的点火都会出现“闪回”现象,掺氢比越高,“闪回”越严重,点火噪声越高[19],纯氢点火时该现象更为严重。通过降低一次空气系数以减小燃烧反应效率与火孔直径,从而增大火孔出口的气流速度,可有效降低点火噪声(图3)。
图3 不同一次空气系数下点火噪声随火孔直径变化曲线Fig. 3 Variation of ignition noise with burner port diameter under different primary air coefficients
在一次空气系数0.6、火孔直径1.5 mm、燃烧器处于冷态的条件下,虽点火噪声较大,但未出现回火爆炸现象,可以维持稳定燃烧。燃烧15 min后,关闭气源使火熄灭,然后立即打开气源再次点火,点火噪声明显增大,偶尔出现回火爆炸现象。增大火孔直径至1.8 mm,燃烧器处于冷态时,点火噪声极大,尚未回火到燃烧器内部,随着燃烧时间的加长(约3 min),会发生回火到燃烧器内部并爆炸,火焰被炸灭。燃烧器被加热后,再次点火均会出现回火爆炸现象,无法正常点火与燃烧。
由燃气灶点火时层流燃烧速度随当量比变化曲线(图4)可见,当燃气灶冷态点火时,燃烧器混合腔内充满空气,燃料与空气混合物流入后,空气先从火孔流出,随后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流出火孔,点火针开始放电点火。在极短时间内,燃烧器火孔出口附近的氢气当量比从0逐渐增至富氢,点火位置位于A点。当燃气灶热态点火时,由于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初温升高,点火位置位于B点,层流燃烧速度远高于A点。此外,若火孔增大,火孔处气流速度将降低,当燃烧速度高于气流速度时,将出现回火现象。因此,温度越高、火孔越大,越容易出现回火爆燃。
图4 燃气灶点火时层流燃烧速度随当量比变化曲线Fig. 4 Variation of laminar flame speed with equivalent ratio at ignition of gas stove burner
由不同一次空气系数下烟气中NOx含量随火孔直径变化曲线(图5)可见,随一次空气系数、火孔直径的增大,烟气中NOx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一次空气的增加,燃烧更加充分,火焰温度升高,热力型NOx的生成加剧;同时,增大火孔直径,降低混合气体从火孔流出的速度,会使火焰与二次空气更好地接触,进一步增加燃烧的充分度,使火焰温度升高,导致烟气中NOx含量升高。由不同一次空气系数下烟气中H2含量随火孔直径变化曲线(图6)可见,随着一次空气系数、火孔直径的增大,烟气中H2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是随着一次空气系数、火孔直径的增大,燃气燃烧更加充分,减少了逃逸的H2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燃烧温度。综上,考虑火孔加工工艺,建议设计纯氢燃气灶燃烧器时,一次空气系数不宜超过0.2,火孔直径宜为1.3~1.5 mm。
图5 不同一次空气系数下烟气中NOx含量随火孔直径变化曲线Fig. 5 Variation of NOx concentration in flue gas with burner port diameter under different primary air coefficients
图6 不同一次空气系数下烟气中H2含量随火孔直径变化曲线Fig 6 Variation of H2 concentration in flue gas with burner port diameter under different primary air coefficients
氢气燃烧势高、扩散速度快,火焰极易连成一片,不利于二次空气补充助燃,因此在设计纯氢燃烧器时需特别注意火孔间距。通常,纯氢燃烧器应比碳氢化合物燃烧器的火孔间距大。对于碳氢化合物燃烧器,火孔间距一般为火孔直径的2.0~3.0倍[17-18],而大部分天然气燃气灶的火孔间距为4~8 mm,纯氢燃气灶火孔间距采用此值时,火焰全部连为一片。因此,纯氢燃烧器的火孔间距应加大,试取大于8 mm。
以一次空气系数0.2、火孔直径1.5 mm作为实验条件,更换火孔间距分别为10.2 mm、15.6 mm、20.1 mm的火盖进行测试。通过读取燃烧时烟气中NOx和H2含量,分析火孔间距对燃烧性能的影响(表3)。当火孔间距小于10 mm时,火焰相互靠近并连成一片,导致火焰与空气的接触面减少,二次空气的补充受到影响,燃烧温度降低,NOx生成减少,烟气中逃逸H2含量增加。当火孔间距为10~20 mm时,火焰更加清晰,二次空气可顺利补充,燃烧反应效率提高,火焰温度相应提高, NOx生成量增加,烟气中逃逸H2含量则有下降的趋势。当火孔间距大于20 mm时,尤其是在小热负荷、低燃气气压的情况下,火焰传递将出现不畅现象。为使火焰较为清晰、二次空气的补充更充分、燃烧更完全,并控制烟气中NOx生成量及H2逃逸量,建议设计纯氢燃气灶燃烧器时,火孔间距为12~18 mm。
表3 不同火孔间距时烟气中NOx、H2含量表Table 3 NOx and H2 concentration in flue gas at different burner port spacing
火孔倾角(火孔轴线与水平面的角度)直接影响火焰形态,对燃烧工况及能效有一定影响。火孔倾角越大,火焰越往燃烧器的中心聚拢,可增加锅与火焰的接触面积,增大换热面积,有利于能效提升。但火孔倾角增大,不利于二次空气的补充,将导致燃烧反应效率下降。对于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燃气灶,火孔倾角通常小于30°[18],但考虑纯氢的燃烧特性,燃烧器火孔倾角应当适当增大。
设计纯氢燃气灶燃烧器火孔倾角分别为30°、45°、60°,在火孔间距15 mm、火孔直径1.5 mm、一次空气系数0.2的条件下,测试烟气中NOx、H2含量,按照GB 30720—2014《家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选用直径280 mm的标准锅进行能效测试。分析火孔倾角对能效及烟气中NOx、H2含量的影响(表4),可见火孔倾角从30°增至60°,能效有所增加,烟气中NOx变化较小,但逃逸H2增加。
表4 不同火孔倾角下能效及烟气中NOx、H2含量统计表Table 4 Statistics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NOx and H2 concentration in flue gas at different burner port angles
火孔倾角增大,燃烧反应效率下降,烟气中逃逸H2增加,降低了燃烧温度,抑制了NOx的生成。此外,也增加了过剩空气中N2在高温区停留的时间,而这将促进NOx生成。整体上,火孔倾角对NOx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逃逸H2和能效,建议纯氢燃气灶燃烧器的火孔倾角取40°~50°为宜。
针对家用燃气灶的纯氢燃烧器的合理设计,通过调整一次空气系数、火孔直径、火孔间距、火孔倾角等参数,研究其对燃气灶能效及烟气成分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一次空气系数与火孔直径的增加会导致点火噪声加剧,超过一定值时容易出现爆炸的危险。因此,燃烧器的一次空气系数不宜超过0.2,火孔直径宜为1.3~1.5 mm。
(2)火孔间距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烟气中NOx和逃逸H2的排放,原则上应大于碳氢化合物燃烧器的火孔间距,因此燃烧器的火孔间距宜为12~18 mm。
(3)30°~60°范围内的火孔倾角对烟气中NOx含量影响较小,但会影响到烟气中逃逸H2的含量与能效,故火孔倾角选择40°~50°较为合适。
从一次空气系数、火孔直径、火孔间距、火孔倾角等方面对燃气灶的燃烧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使用氢气的家用燃烧灶的设计和推广具有指导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纯氢燃烧器的研究还有许多重要结构参数需要深入研究,未来研究应针对防回火、防爆结构、气路、燃烧器材料选择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实现更加稳定、高效的纯氢燃烧器设计。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分公司
编辑出版:《油气储运》杂志社
通信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51号
邮政编码:065000
主 编:艾慕阳
副 主 编:关中原
电 话:0316-2177193
0316-2176753
传 真:0316-2177392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河北省廊坊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北京782信箱)100011
国际刊号:ISSN 1000-8241
国内刊号:CN 13-1093/TE
邮发代号:18-89
广告许可:1310004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