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查询
2025年03期 44   
江新星,张雪琴,薛一冰,彭世亮
[摘要]浏览(292)次
[目的]离心泵预测性维护是提升设备可靠性与运行效率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该过程中,对离心泵设备的健康状态识别是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健康状态识别方法多依赖于机器学习技术,高度依赖足量标记数据,难以直观清晰地表征监测数据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其在实际复杂工况中的应用效果受限,亟需开发更精准、高效且适应性更强的健康状态识别方法。[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Self Organization Map, SOM)神经网络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级联的电驱离心泵健康状态识别方法。首先采用SOM神经网络方法对离心泵全生命周期振动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时域、频域及时频域的多种统计特征与熵特征,从而全面表征设备的运行状态;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已提取的轴承振动信号特征进行降维与融合,有效减少冗余信息和计算复杂度,优化输入参数的模式,提升建模效率;最后,综合SOM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的优点,建立了基于SOM-BP级联神经网络的电驱离心泵健康状态识别模型。[结果]以某电驱离心泵的健康状态监测数据集为算例,对比了SOM-BP模型与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XG-boost)识别电驱离心泵健康状态的准确率,以R2、MSE、RMSE为模型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基于SOM-BP级联神经网络模型的R2值、MSE值、RMSE值分别为0.901、0.8×10-6 m2/s4、9.12×10-4 m/s2,显著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展现出良好的鲁棒性与适应性。[结论]所提方法不仅提升了离心泵健康状态识别的精度,还可为离心泵故障诊断与剩余寿命预测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其他旋转机械的健康状态管理与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PDF:2541KB]  全文下载(82)次   [导出引用]
王议搏  胡又平  梅雪飞  田勇  危卫
[摘要]浏览(383)次
【目的】低电导率油品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容易因摩擦产生静电积聚,存在火灾或爆炸的风险。为了有效消除静电,研制一种锯齿状电极电荷注入装置,旨在通过向油品中注入与静电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与油品中的静电荷相中和,降低静电积聚风险。【方法】搭建低电导率油品的电荷注入实验平台,制作小尺寸结构的锯齿状电极,通过电荷注入实验分析多种扭转角度的电极在不同物性油品中的电荷注入效果。为进一步探究电荷注入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扭转角度下油品内电荷注入情况,并明晰了电压、油品流速等因素对电荷注入量的影响规律。此外,通过敏感性分析,量化了各种影响因素对电荷注入效果的敏感性。【结果】锯齿状电极能够有效提高油品的电荷密度,扭转角度对电荷注入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扭转角度为720°时,电荷注入效果最佳,电荷注入装置出口油品的平均电荷密度达到0.001 19 C/m³;油品的物性变化会影响电荷注入效果,但具体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油品流速的增大也会导致电荷注入效果降低,油品流速宜低于0.5 m/s;电压的增大能够显著提升电荷注入效果,但过高电压将会导致油液被击穿的风险增大,电压应维持在15 kV左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电压对电荷注入效果的影响最大,敏感性值为0.641 82;扭转角度的影响次之,敏感性值为0.255 39;油品流速的影响最小,敏感性值仅为0.107 09。【结论】锯齿状电极能够降低低电导率油品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静电积聚风险,通过控制电压及优化电极结构,可为油品输送过程中的静电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高流速条件下电荷注入机制、油品物性对电荷注入效果的影响,以及电极在不同管径、流动条件下的适用性。
[PDF:5308KB]  全文下载(143)次   [导出引用]
魏生远1 宋尚飞1 史博会1 马云宾2 宫敬1
[摘要]浏览(398)次
【目的】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电力市场改革的加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灵活性构成严峻挑战。电-气综合能源系统因其能够利用天然气系统的灵活性资源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成为缓解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电-气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运行优化主要关注经济成本,忽视了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方法】建立了综合考虑系统运行方案经济成本与灵活性的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该模型同时满足电网稳态潮流约束与气网瞬态能量流约束。其中灵活性基于安全域理论进行评估,以当前运行方案下电-气综合能源系统所能应对的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范围的大小作为表征。运行优化模型求解过程中,首先利用Gurobi求解器求解无目标约束条件下的可行解,将其作为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II)的初始种群,进而通过NSGA-II算法的迭代优化求解得到帕累托前沿。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6节点电力系统与6节点天然气系统组成的综合能源系统上对模型进行测试。【结果】考虑天然气系统的动态特性时,初始压力、流量条件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天然气系统中灵活性资源的可用性,从而使得电-气综合能源系统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的能力存在差异。此外,运行方案的经济成本与系统灵活性之间存在内在权衡:当优先考虑经济效益时会限制系统的灵活性,从而削弱其调节可再生能源间歇出力的能力;相反,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则会导致运行成本的增加。【结论】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解决了现有电-气综合能源系统协同运行优化中忽视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的问题,有助于电-气综合能源系统更好地应对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为未来电-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PDF:1044KB]  全文下载(198)次   [导出引用]
蔡巍,孙广宇,杨飞,姚博,李传宪
[摘要]浏览(333)次
[目的]根据物理实体构建的天然气管道数字孪生体会源源不断的产生大量数据,数据挖掘面临着与计算成本、效率及可扩展性相关的巨大挑战。k-means聚类算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但是需要指定簇数k,且初始质心的选择决定了聚类的计算效率与是否会陷入局部最优,这导致传统k-means算法处理大数据通常需要数分钟甚至更久,同时聚类结果不唯一,需要多次运行取最优结果。[方法]为满足管道数字孪生体对实时数据挖掘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网格与域质心权重的自适应k-means聚类GDCW-AKM算法:①将数据集划分到大小一致的网格空间里,用网格空间的中心位置代替这个空间,空间内数据的数量作为权重赋予该点,得到样本集与权重集;②再次将样本集划分成多个域,把每个域的质心作为样本,域内数据的权重之和作为新的权重,得到新的样本集与权重集;③为每个样本赋予密度ρ与距离δ,令,根据r值对样本进行降序排序;④设置多组k值,选择前k个r对应的样本作为初始质心,聚类结果的方差比准则最大值对应的k与初始质心即为最佳簇数与最佳初始质心,该次聚类结果即最终结果。[结果]将GDCW-AKM算法应用于山东天然气管道公司某站场上,通过运行时间和多种内部评价指标评估了该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识别站场管道历史运行数据的工况数量,并能确切的将新增数据分配到所属工况类别,且在聚类精度达到k-means算法的99%以上的情况下后续计算效率大幅提高,数据量达到20×104时效率提高近12倍,数据量越大效率提升越明显。[结论]基于网格与域质心权重的自适应k-means聚类GDCW-AKM算法能充分满足站场管道数字孪生体对算法效率与精度的要求,可在站场大力推广应用。
[PDF:2482KB]  全文下载(109)次   [导出引用]
王善哲1,2 张宏奇1 李忠诚2 刘书孟1 程铁航1 周跃斌1 孙璞1 王禹祁1
[摘要]浏览(318)次
【目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大庆油田快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长垣老区主力采油厂的萨南油田,在打造低碳示范区的过程中,挖掘生产工艺中传统热能的替代点,寻找热能利用的新能源方式,正逐步形成“低碳数智融合”的油气生产模式,旨在实现“全域零弃电”、“工艺再造”、“零碳站场”等目标。【方法】为实现风光绿电的高效消纳,并适应风光发电不稳定、不连续、等效小时数低的特性,探索实施生产系统再造,尝试将站内伴热系统取消,并改变掺水伴热的集输方式。【结果】通过应用井筒电加热技术,实现热源的井站转移,起到井筒清防蜡效果的同时又升高采出液温度,从而使集输温度提高,并根据环境温度、集输系统温度灵活控温,实现热洗工艺的替代。而针对集输距离较远的生产井,协同开展电伴热集输、井场光热利用、智能化间抽等技术的数智融合,构建以清洁能源供能的零碳化、电气化工艺流程,形成高比例消纳绿电的变工况运行模式,变硬性生产负荷为柔性,使油气生产与新能源特性匹配,实现工艺再造。【结论】结合大庆萨南油田生产现状与未来发展形势,持续攻关智能低碳生产技术,针对不同生产工况探索低温集输新界限,构建智能微电网能源管控平台,实现能源管理智慧化,助力萨南油田平稳有效完成低碳转型。
[PDF:975KB]  全文下载(195)次   [导出引用]
孙娜娜, 柳健, 蒋华义, 董红妹, 胡建波
[摘要]浏览(463)次
【目的】乳化降黏技术是解决稠油运输困难常用的方法之一,但传统乳化剂制备的稠油乳状液稳定性较差,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破乳,研究发现磁性纳米粒子可以促进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外加磁场可以实现循环再使用,而传统的磁性纳米粒子分散性差、沉降快、且对乳状液稳定性的促进效果差,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方法引入具有负电性与黏弹性的HPAM(聚丙烯酰胺)对磁性纳米粒子Co3O4进行改性,并通过实验探究pH值、乳化温度、油水比等因素对改性前后Co3O4制备的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结果随着pH值升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且Co3O4@HPAM对乳状液的稳定效果远高于Co3O4,在pH=10时,4 h后乳状液分水率仅为2.13%。乳状液稳定性变化的原因是:随着pH值增大,磁性纳米粒子的Zeta电位绝对值升高,油滴间静电排斥力变大;乳状液表观黏度逐渐增大,油滴运移阻力增强,降黏率逐渐减小,但均在98%以上;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有利于磁性纳米粒子吸附在油滴表面;油滴粒径变小、分布更加均匀。随着乳化温度升高,乳状液稳定性变差,当乳化温度为25 ℃时,4 h后Co3O4@HPAM与Co3O4制备的乳状液分水率分别为25.00%、52.28%;乳状液表观黏度均逐渐减小,降黏率先升高后降低,但均大于97%;油水界面膜强度降低,小油滴聚并为大油滴。在油水比小于等于7:3的条件下,随着油水比增大,乳状液表观黏度升高,降黏率逐渐减小,稳定性逐渐增强,油滴变小且数量增多;在油水比为8:2时,仅Co3O4@HPAM能成功制备O/W型乳状液,4 h分水率为10.25%,降黏率为97.92%。结论该研究充分解释了磁性纳米粒子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促进作用及机理,以期为磁性纳米粒子在稠油乳化降黏输送技术中的应用提供支持。
[PDF:2735KB]  全文下载(177)次   [导出引用]
武艺  李然  张晓明
[摘要]浏览(623)次
【目的】天然气发电(简称“气电”)具有启停灵活、爬坡速度快、调节范围广、碳排放水平低等特点,是电力系统调峰调频最重要的优质电源之一。但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目标下,气电业务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方法】通过对中国气电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及统计分析,发现气电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目标中不可替代的调节性、支撑性电源,但气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存在瓶颈: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逆调峰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在保供用电高峰时段,高度依赖燃气机组进行深度调峰,为核心发电设备的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带来较大挑战;此外,气电产业自身存在明显短板,包括能源保供、经济效益、生产运行调度、发展路径尚需优化以及对期权特性认识不足等。【结果】为了稳步增强气电产业供应能力,提出高质量发展气电产业的建议:①坚持气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完善气电顶层设计,出台政策引导实施细则加快落地;②天然气供应企业与燃气发电企业共同合作开发“气电+新能源”项目,签订中长期购销协议,实现气电业务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大电力与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力度,探索建立气电联动机制,确保民生供气、供电平稳畅通。【结论】气电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已由气源驱动转变为环保性政策、电力供需形势、气源保障、经济性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今后应当发挥全产业链发展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兼顾、持续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型新型能源体系助力。
[PDF:1093KB]  全文下载(257)次   [导出引用]
李加庆  何帅震  赵子峰  冯智雨  尹鹏博  滕霖  江莉龙
[摘要]浏览(401)次
【目的】“双碳”目标背景下,液氨有望成为高效与安全的储氢载体。然而在液氨长距离管输过程中,管材会发生液氨应力腐蚀开裂进而引起液氨泄漏事故,威胁液氨管道运行本质安全。因此,探究管线钢液氨应力腐蚀敏感性规律对保障管道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为分析管线钢在含杂质液氨环境下的应力腐蚀行为,设计并开展了不同含量的水、氧气及不同应力下的X80管线钢C形环法应力腐蚀实验;采用失重法、控制变量法定量分析杂质及应力关联作用对X80管线钢液氨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基于管线钢的腐蚀速率、腐蚀微观形貌及腐蚀产物三个方面,阐明管线钢的液氨应力腐蚀演化规律及内在机理。【结果】在无水液氨环境下,随着氧含量的增加,管线钢腐蚀速率增大;随着应力的增加,管线钢腐蚀速率迅速增加;当在含氧液氨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20%的水,在所研究的氧浓度范围内,管线钢的腐蚀速率均降低。氧浓度与应力的关联作用会诱发管线钢表面形成腐蚀产物。当施加应力为100%屈服强度时,腐蚀产物呈颗粒状沉积形态,且有裂纹萌生与扩展;随着应力进一步增大至125%与150%屈服强度时,管线钢表面萌生出更多裂纹且部分相连,腐蚀形貌呈现胶泥状沉积形态并伴有龟裂纹形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水(0.20%与1.00%),即使在高应力下管线钢表面仅出现少量微裂纹与腐蚀产物,表明一定量的水杂质能够抑制管线钢的液氨应力腐蚀开裂倾向。【结论】在液氨管道设计、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需要考虑氧气杂质的混入、管材的高应力抗力以及管道施工引起的残余应变等因素对管道液氨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必要时可添加一定量的水降低液氨腐蚀风险,提升高钢级管道的服役安全。
[PDF:3341KB]  全文下载(158)次   [导出引用]
吴瑕 柳金豆 兰岚 宋梓涵 贾文龙
[摘要]浏览(286)次
摘要:【目的】氢气解离为氢原子是掺氢天然气输送管道发生渗氢及氢脆损伤的首要条件,当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钢材的α-Fe微观结构,尚不明确Fe3C微观结构的加入是否加强或改变氢气在钢材表面的吸附解离行为。【方法】以高钢级钢材为研究对象,基于第一性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建立Fe3C和α-Fe两类典型微观结构的晶胞模型。考察两类晶胞模型在不同密排面、吸附位、吸附角度下的氢吸附行为,以Fe3C和α-Fe相的最优吸附构型为初始态,并基于晶胞模型模拟得到的吸附产物,展开过渡态搜索,描述高钢级钢材表面氢解离过程,对比两类晶胞模型下H2吸附解离所需吸附能及其解离能垒;考虑电子电荷密度、态密度表面性质,分析微观结构表面最优吸附构型下H原子与Fe、C原子间的成键机理。【结果】研究发现,密排面、吸附位和吸附角度直接影响吸附能的大小,Fe3C相的最优吸附构型为H2平行吸附于100面Bgg位,其吸附能为-1.26 eV,α-Fe相的最优吸附构型为H2平行吸附于110面tf位,其吸附能为-1.44 eV;H2分子先从垂直形态转变为平行形态再进行解离,Fe3C相在最优吸附构型的解离能垒为0.83 eV(79.97 kJ/mol),α-Fe相在最优吸附构型的解离能垒为0.46 eV(44.32 kJ/mol);解离吸附时H原子会导致Fe原子间的键合力减弱,H原子的1s轨道电子与表面C原子的2s和2p轨道电子和表面Fe原子的4s轨道和3d轨道电子产生杂化共轭作用。【结论】H2在高钢级钢材表面的吸附解离能力与钢材微观组织和表面结构有关,Fe3C微观结构会加强氢气在钢材表面的吸附解离行为,且H2分子平行吸附于钢材表面时解离能最小。高钢级钢材中,H2分子首先吸附于α-Fe相,部分吸附于Fe3C相,通过轨道杂化作用解离产生活性H原子进入材料内部,为发生氢损伤提供必要条件。
[PDF:2624KB]  全文下载(92)次   [导出引用]
刘为1  张鹏1  沈豪2  许田1  刘思铭3
[摘要]浏览(440)次
【目的】滑坡作为中国最常见且最频繁的地质灾害之一,极易造成长输管道发生变形、破裂、泄漏甚至灾难性的爆炸事故,对滑坡作用下的管道失效进行研究可以更直观地评估管道的安全状态。【方法】选取X80管道为研究对象,使用ABAQUS软件建立滑坡-管道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机器学习相结合,构建秃鹰-极限学习机(Bald Eagle Search-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BES-ELM)模型,对滑坡作用下埋地天然气管道的力学响应与预测性能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法,主要探讨了滑坡位移、滑坡宽度、管道内压、管道壁厚、土体黏聚力、土体内摩擦角及土体类型7种参数对管道等效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在滑坡位移作用下,管道受轴向拉力、压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当滑坡位移处于2.5~3.0 m时,管道最大等效应力易超过屈服强度,导致管道发生失效。在相同的滑坡位移影响下,管道内压、土体黏聚力及土体内摩擦角与管道最大等效应力呈正相关关系,而管道壁厚与管道最大等效应力呈负相关关系。滑坡宽度存在应力集中区,当滑坡宽度由10 m逐渐增至50 m时,管道最大等效应力呈先正、后负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在滑坡影响下,管道最危险部位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位移及其他不同因素的变化,在迎滑面与背滑面之间相互转移。【结论】选取150组有限元数据,将BES-ELM模型与传统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模型进行了滑坡作用下管道等效应力预测性能对比,BES-ELM模型预测效果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为1.06%、决定系数为0.977,均方根误差预测结果也降低了65.18%,可将其作为快速识别管道等效应力的有效工具。在长输管道选线工作中,应对管道沿线地质条件进行调研,尽量避开潜在的滑坡影响范围或采取加固措施保护管道安全。
[PDF:6502KB]  全文下载(161)次   [导出引用]
宇波 李敬法 田坤 秦守强 章涛
[摘要]浏览(495)次
目的】天然氢是一种重要的氢气资源,但目前国内外对天然氢的了解和研究有限,导致天然氢的勘探开发及利用进展缓慢。随着国际社会对天然氢的逐渐重视,很多国家开始布局天然氢资源,发展天然氢资源已成为未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天然氢的勘探开发及集输是天然氢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天然氢的主要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天然氢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现阶段天然氢的勘探开发及集输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全球天然氢资源勘探开发的典型工程实例,最后展望了未来天然氢的重点研究方向。【结果】①天然氢的形成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理论及学说,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尽快明晰天然氢的形成机制,为天然氢的勘探提供理论支撑;②天然氢的勘探技术需结合遥感技术、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探测和岩石物理学等方法进行改进,提高探测精度和效率,更好地识别天然氢资源的潜在分布;③中国在天然氢领域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对其资源量和分布特征的全面评估有限,应尽快开展天然氢资源全面普查与评价工作,为未来天然氢的勘探开采提供基础数据;④天然氢的开发与集输可以参考现阶段天然气藏的相关技术,并结合氢分离纯化技术和储运配套设施等进行改造适配;⑤天然氢勘探开发技术与地下储氢技术、氦资源开发技术等面临部分类似技术瓶颈,未来可推进相关技术协同发展。【结论】分析天然氢的勘探开发及集输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对推动天然氢产业发展、能源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PDF:1583KB]  全文下载(212)次   [导出引用]
殷雄,张晶,杨飞,朱羽墨,宋柯楠,耿金亮,温凯,宫敬
[摘要]浏览(341)次
[目的]管道作为天然气长距离输送的主要方式,在国家能源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管存作为天然气管网综合运行参数,具备安全与经济双重属性。然而,现有稳态管存计算方法仅适用于稳定工况,在工况变化情况下计算精度不足,不符合管网非稳态运行特征;动态管存计算方法需要依托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系统,计算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耦合数据与机理的天然气管存快速计算方法。先分析了管存指标在天然气管网安全与高效运行中的关键作用,再根据管道行业标准与数值仿真原理,详细比较了稳态、动态两种传统管存计算方法在数值精度、计算效率及适用工况等方面的差异。继而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兼顾精度与效率的缺陷,通过将机理模型嵌入数据模型,结合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实现了时序管存数据的高效计算,克服了纯数据模型泛化能力差、纯机理模型计算效率低的问题。[结果]将耦合数据与机理的天然气管存快速计算方法应用于中国某在役天然气管道,分别对比了修正、嵌入、整合3种LSTM与管存数值计算模型耦合模式,结果表明,嵌入模式下管存计算最大偏差为0.76×104 m3,远低于修正模式与整合模式。基于嵌入模式的管存快速计算方法在计算精度与速度上较传统管存计算方法有明显优势,并且避免了复杂在线仿真系统的搭建,实现了管存计算的模块化与轻量化部署,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论]耦合数据与机理的天然气动态管存快速计算方法可快速、精确的掌握天然气管道内的管存变化情况,在保障天然气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与管存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方面提供了数据与技术支撑,有助于辅助管网公司监测进出气不平衡状态,实现管网基础设施的公平开放。
[PDF:1727KB]  全文下载(169)次   [导出引用]
邵佳  刘啸奔  张晗  陈健  陈朋超  燕冰川  孙晁  付孟楷
[摘要]浏览(271)次
【目的】环焊缝失效是高钢级管道本质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中国管道建设与运维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适用于中国高钢级管道的基础参数统计数据库,为管道环焊缝可靠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基于真实工况数据统计结果,深入开展含裂纹缺陷的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可靠性分析,以期为管道安全评估提供更加精确的理论依据。【方法】为了克服传统单一因素确定性设计与评价方法的保守性,建立了针对含裂纹缺陷的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可靠性分析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北段现场机械性能抽检资料中的管材、焊材数据开展参数估计与K-S检验确定输入分布;针对管道大应变载荷条件,优选改进的PRCI-CRES极限拉伸应变预测公式以准确构建基于应变的极限状态方程;为解决传统MC法随机抽样模式的低效率问题,采用了基于哈密顿蒙特卡洛子集模拟法(HMC-SS)的高效抽样策略,有效优化了传统可靠性分析过程;为全面评估环焊缝各参数对结构失效的影响度,采用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进行环焊缝各参数敏感性分析,量化主要影响因素敏感程度。【结果】采用HMC-SS法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低至0.90%,模型计算效率提升99.70%;在大应变条件下,影响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区域失效的最敏感因素为强度匹配系数,其敏感程度远大于其他参数,总效应指数ST为1.09、一阶影响指数S1为0.951。【结论】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应着重保证焊材与母材等强或高强匹配;从二阶影响指数结果来看,基于可靠性的参数设计能够有效考虑到各参数间共同作用,从全局角度保证管道设计的安全性。
[PDF:2839KB]  全文下载(99)次   [导出引用]
王炎兵  张宏  夏梦莹  周泓宇  李柏松  黄启玉  刘啸奔
[摘要]浏览(310)次
【目的】进液管道作为LNG储罐的重要附属设施,在运行过程中管道的压力与温度变化大、分布不均匀,且进液管道受力状态复杂,预先识别管道潜在的失效风险有利于保障LNG储罐的安全运行。【方法】以某LNG接收站储罐进液管道为例,建立管道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将管道的真实运行参数作为输入,计算管道在预冷、进液工况下的温度变化,获得LNG储罐罐顶进液管道环向及壁厚方向的温度分布。选取LNG储罐进液管道用304/304L不锈钢,对管材在常温与超低温环境下的拉伸性能、疲劳性能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合管材特性测试结果,建立进液管道应力计算模型,将温度场模拟结果作为边界载荷条件,计算进液管道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应力状态。【结果】进液管道在预冷过程中环向存在不均匀的温度分布,管顶与管底的温差达到40 ℃,管道内外壁温差达到23 ℃;在进液初始时刻,管道环向温度均匀分布,内壁温度快速降至-160 ℃,内外壁温差超过50 ℃;在超低温环境下,管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分别达到454 MPa、1 463 MPa;在0.8%的应变下,管材的失效循环次数在4 500次以下,低于LNG储罐设计寿命内预计进液次数。进液管道在正常服役工况下,因内压、温度等会导致管道结构发生变化,但产生的应力较小;若罐顶进液管道阀门存在内漏、较高的保冷温度,再叠加管道不满流运行产生的环向不均匀温度分布,会在管道底部内表面不等壁厚焊接位置产生超过材料屈服强度的轴向及环向应力,管道易发生裂纹失效风险。【结论】对于LNG储罐进液管道,运行过程中管道内外的巨大温差是影响管道应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今后应从降低温差的角度优化运行工艺,排查安全风险,保障管道稳定、可靠运行。
[PDF:2858KB]  全文下载(126)次   [导出引用]
周大可; 杨嘉; 刘伟; 周美领; 陈希; 张峰; 张也; 赵洋
[摘要]浏览(478)次
【目的】“双碳”目标下,中国天然气需求在2040年前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天然气管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传统天然气管网布局侧重资源与市场点对点局部匹配,对于全国市场需求分布与资源统筹优化配置考虑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全国一张网”背景下的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与运营需求,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方法体系,为“十五五”与远期天然气干线管网规划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国资源市场空间分布与已建天然气干线管网布局特征,构建“区域+通道”模式的干线管网简化模型;建立以最小周转量为优化目标,以管输能力为约束的流向流量分析方法,采用GLPK求解器求解各通道负荷率,基于N-1原则提出各通道负荷率上限并识别通道瓶颈;结合通道瓶颈提出多个可行的规划布局方案,建立由建设投资与运行能耗等因素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成本最低为导向确定最优规划布局方案。【结果】基于2040年天然气供需预测数据开展流向流量分析,识别出已建天然气干线管网主要存在4个瓶颈,提出3种可行的规划布局方案,通过综合比选确定未来中国需要在Ⅰ、Ⅲ、Ⅵ、Ⅷ等通道进行规划布局。【结论】通过建立“区域+通道”模式的干线管网简化模型能够突出天然气资源配置核心问题,为优化管网输送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构建基于N-1原则的瓶颈识别准则与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综合比选方法为规划布局提供了主要依据,进而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天然气管网规划布局方法体系,能够实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民生用气需求的前提下,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降低管网运行能耗,为中长期天然气干线管网规划与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PDF:1660KB]  全文下载(142)次   [导出引用]
田望,陈心怡,任磊,王传风,茹畅,李晓枫
[摘要]浏览(303)次
【目的】油气储运企业将油气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串联起来,是甲烷减排工作开展的主力军,然而当前其甲烷排放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为此,研究油气储运企业甲烷排放管理体系框架,有助于进一步细化企业甲烷排放管控工作,贯彻落实《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法】从欧盟、美国以及中国油气行业的甲烷管控趋势出发,梳理欧美在政策导向、排放标准、企业责任、减排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分析油气储运企业进行甲烷排放管理的必要性。同时,选取8家北美、欧洲知名油气公司进行文件报告调研,从顶层设计、量化统计、检测维修、信息披露4个方面对比其甲烷排放管理经验,总结了油气公司在体系顶层设计和管理细则方面的甲烷排放管理思路。【结果】国际油气企业在法规的强制要求及油气行业组织的指导下,已逐步建立完善甲烷排放管理体系,形成明确的减排目标、组织架构和考核激励机制,未来工作重心放在排放监测量化方面;对比国际,中国油气储运企业甲烷排放管理体系尚不成熟,甲烷控排工作缺少抓手,跨部门协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减排主动性不足。【结论】中国油气储运企业应参照国际甲烷排放管理体系的领先经验与优秀实践,从甲烷排放管理的顶层设计出发,以控排目标为导向,围绕量化统计、规划减排、评价审核、信息公开等过程环节压实责任分工,健全考核奖励机制,搭建油气储运企业甲烷排放管理体系框架;编制运营过程中的排放量化方法,规范维检修工作流程,明确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充分考虑甲烷减排成本与效益,完善碳资产管理能力,从而实现甲烷管理与企业生产、安全、成本等管理协同发展。(表4,参43)
[PDF:804KB]  全文下载(105)次   [导出引用]
收录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WJCI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1)
    •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石油文献全文数据库
    • 美国化学文摘(CA)
    • 俄罗斯《文摘杂志》(Pж(AJ))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 美国 GeoRef 数据库
    •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web)
    • 哥白尼精选数据库(ICI Journals Master List)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出版:
《油气储运》编辑部
通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51号
邮政编码:
065000
主  编:
陈朋超
  编:
关中原
电  话:
022-61187998
022-61187995
传  真:
022-61187992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国内发行:
河北省廊坊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北京782信箱)
100011
国际刊号:
ISSN 1000-8241
国内刊号:
CN 13-1093/TE
邮发代号:
18-89
广告许可:
1310004000002

访问统计
  • 当前在线人数:7821
  • 当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52121857

 

微信公众号

Official Account(Wechat)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