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2014 《油气储运》杂志社 冀ICP备号:0000000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51号(065000);电话:0316-2177193 / 0316-2176753; 传真:0316-2177392; 网址:yqcy.paperonce.org
技术支持: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029-88222991
FPSO 原油外输计量的影响因素 [1-5.5]
[摘要]浏览(49)次
海上原油贸易交接中,贸易交接数据的准确度关系着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当船舶计量与 |
基于径向基网络的含缺陷管道安全系数修正 [1-6]
[摘要]浏览(85)次
安全系数是管道完整性评价方法的重要参数之一,传统评价方法仅考虑了管道所处地区等级
对其的影响,不能够全面评价管道的真实安全状态。提取管道相关风险因素,比较各因素间相对重
要程度并建立表征不同风险状态的分值体系,根据所得风险分值对安全系数进行修正,使得修正后
安全系数能够反映含缺陷管段实际风险状态;结合径向基网络方法的自学习特点,将各风险因素作
为输入,修正后安全系数作为输出,建立基于径向基网络的管道安全系数计算模型。由模型训练计
算出的修正安全系数值与测试样本值吻合度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修正安全系数
在考虑地区等级的基础上同时引入了其他重要风险因素的影响,为管道完整性评价中的安全系数取
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
基于接触摩擦特性的清管器清洁能力研究 [1-7.5]
[摘要]浏览(103)次
基于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密封元件的接触摩擦特性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
清管器清洁能力的评价方法。借助ANSYS 软件建立两种常见形式的清管器在水平直管内运行的
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现场实验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分别对不同摩擦工况
下的两种清管器的清洁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摩擦系数对清管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密
封紧密度、切向刮擦力、有效清洁面积均存在影响,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加,清管器密封元件的切向刮
擦力增大,而接触紧密度和接触面积减小。在相同摩擦工况下,当密封元件材料和过盈量相同时,直
板清管器的密封紧密度和刮擦力均优于皮碗清管器;然而在运行相同距离的情况下,皮碗清管器所
能产生的有效清洁面积大于直板清管器。根据待清洁管道内的杂质类型来合理的选择清管器种类
可以有效发挥其清洁能力,提高清洁效率。
|
直径355.6 mm 管道复合耐磨皮碗结构设计及密封性能 [1-5.5]
[摘要]浏览(115)次
为了减少某些特殊工况下,清管器和检测器皮碗在清管和检测过程中产生的皮碗偏磨现象。
深入分析了导致皮碗出现偏磨的原因,提出一种适用于直径355.6 mm 油气管道的复合耐磨皮碗
结构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方法验证了复合耐磨皮碗结构在不同管道壁厚下的适
应能力和密封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皮碗结构与不同壁厚管道的接触过程中,在保证固有密封性
能的条件下,皮碗外边缘上的万向滚珠可以有效减少皮碗唇边与管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分担皮碗
唇边所受的正压力和接触应力。说明该复合耐磨皮碗结构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以有效减缓皮
碗唇边磨损,减少皮碗偏磨现象的产生。该复合耐磨皮碗结构设计和密封性能的分析验证,对于
丰富中国清管器和检测器用皮碗设计理念,完善清管器和检测器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浏览(93)次
应力状态是环焊缝合于使用评价的关键因素,而错边会引起环焊缝结构的不连续性,导致
焊缝所受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为了探讨含错边环焊缝在外加载荷下的力学行为以及应力分布
情况,通过宽板拉伸试验对含错边的环焊缝应力集中现象进行研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验
证,并与按标准BS 7910 和GB/T 19624 推荐方法所得的计算值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错边会导致
明显的焊缝应力集中,标准BS 7910 计算得到的应力集中系数比宽板和有限元模拟得到的结果适
度保守。含错边管道环焊缝现场缺陷合于使用评价时,推荐采用BS 7910 对错边进行应力集中等
效处理。
|
阴极保护电位智能采集系统应用现状与展望 [1-5]
[摘要]浏览(56)次
中国正处于油气管道的大发展时期,这既是重大机遇,也对提高管道运营水平提出了挑战。 |
一种改进的CRLP 最大许用操作压力计算方法 [1-7.5]
[摘要]浏览(102)次
与传统管线钢管相比,复合材料增强管线钢管(CRLP)具有高承压能力和轻重量等优势,但对其
压力设计的研究尚不充分。规范CSA Z662 和标准GB/T 35185 中最大许用操作压力的设计思路不同,
且设计结果差别较大。针对此问题,基于组合薄壁圆筒模型对承压CRLP 进行分析,对最大许用操作压
力下材料的名义许用应力和真实许用应力作出了区分,进而导出真实许用应力的显式表达形式,并以此
作为设计安全裕度的评价指标。分析表明,现有规范和标准中的设计公式均无法保证管线钢和复合材
料的真实许用应力为常量,对应两种设计方法,各组分材料的真实许用应力都随CRLP 规格差异而发生
变化,并且还随着试压/ 预应力处理的历程而改变。基于上述分析和CRLP 极限状态下的承载特征,提
出一种改进的压力设计方法。该新方法优先保证复合材料的真实许用应力为常量,并可由设计系数直
接确定;在最大许用操作压力的计算中,考虑了加载历程的影响,物理意义明确。算例表明,其设计安全
裕度较现有方法更为合理,对于CRLP 压力设计的改进有参考价值。
|
典型地质灾害下埋地管道的应力计算 [1-9]
[摘要]浏览(43)次
:地质灾害是导致埋地油气管道破坏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管道沿线的山体滑坡、地层 |
内检测数据对齐方法与应用 [1-6]
[摘要]浏览(88)次
随着内检测的不断推进,大部分管道已经开展了两轮及以上次数的内检测作业,获得了大量
的内检测数据。由于内检测受外部环境及检测误差的影响,多轮内检测数据在里程、缺陷识别与量
化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难以实现多轮内检测数据的快速对齐,且人工对齐工作量巨大。为研究内检
测数据的快速对齐方法,结合大量内检测数据,构建了内检测数据对齐算法模型,基于该模型实现
了内检测数据的快速对齐,并通过不同单位、不同格式的内检测数据进行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此方法可实现管道阀门、三通等特征100%对齐,管节对齐比例达99%以上,弯头对齐比例达90%
以上。基于该方法,可快速对内检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预测管道本体缺陷发展趋势,为管道内
外腐蚀的控制及管道本体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管道本体风险的预控,提高管道完整性管理水平。
|
最不利管道泄漏情形下燃气管廊的安全性评估 [1-8]
[摘要]浏览(89)次
:地下燃气管廊属于半密闭空间,燃气管道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引发严重的爆炸事故,对泄漏发
生后管廊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可以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根据中国某燃气管廊的结
构,针对燃气管道最不利点处发生泄漏的情形,采用CFD 软件对其进行建模及求解,研究不同泄漏
孔径及不同通风模式下管廊内甲烷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划分管廊内的爆炸危险区域,并对管廊的
安全性作出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当泄漏孔径分别为10 mm、50 mm、100 mm 时,管廊内甲烷的质
量浓度场趋于稳定后,事故通风模式下管廊顶部的甲烷质量浓度较正常通风模式分别下降了50%、
45%、36% ;当通风量一定时,泄漏孔径的增大虽然会带来燃气泄漏量的增加,但并非一定会导致危
险区域的扩大,较小的泄漏孔径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当燃气泄漏量较大时,如不能控制好
通入的空气量与泄漏的燃气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反而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妥善处理管廊内
燃气管道泄漏事故的关键在于控制好通风量和甲烷泄漏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
冻土区坡体蠕滑作用下管道应变监测与应力分析 [1-7]
[摘要]浏览(50)次
长输油气管道在一般地段埋地敷设,当经过季节性斜坡冻土区时,由于冻融所引起的坡体蠕 |
含蜡原油蜡沉积影响因素对比试验 [1-5.5]
[摘要]浏览(126)次
为探究不同蜡沉积因素对大庆原油结蜡规律的影响,采用单一变量法,控制不同的结蜡时间、
油壁温差、温度区间、剪切速率等影响因素,采用某新型动态蜡沉积试验装置对大庆原油进行蜡沉积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一定时,随着结蜡时间延长,蜡沉积量逐渐增多,蜡沉积速率逐渐
降低;结蜡筒壁温不变且在析蜡点以下时,随着油温的升高,蜡沉积量逐渐增大;当油壁温差保持不
变且温度区间逐渐上升时,蜡沉积量逐渐减小;剪切应力与剪切剥离蜡量并非线性关系,当剪切力
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蜡沉积层会被油流冲刷下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含蜡原油管道的输送提供借鉴
与技术支持。
|
天然气流量计检定站仿真模型及工艺操作优化 [1-7]
[摘要]浏览(54)次
随着天然气消费量的爆发式增长,天然气贸易交接计量对流量计的检定需求越来越大。针对 |
机器学习在油气管道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1-8.5]
[摘要]浏览(82)次
机器学习作为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手段,通过探索数据规律、建立预测模型来指导决策支持。 |
管道智能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10]
[摘要]浏览(68)次
国内外长输管道的建设、运行已迈入了数字化时代,大量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为管道智能化 |
国产电驱离心压缩机组在天然气管道的应用 [1-7.5]
[摘要]浏览(54)次
近年来,电驱离心压缩机组在天然气管道压气站中被大量采用,国产电驱机组虽然起步较晚, |
山地油气管道智能化建设实践与展望 [1-6]
[摘要]浏览(116)次
西南山地油气管道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存在地质变化复杂、人员活动活跃“两大风险”,同时还 有法律法规标准适用性不强、建设及管理成本预算低、山地油气管道技术缺乏“三大问题”,使得管 道管理的系统性风险高、安全管控难度大。通过系统分析山地油气管道工程特征及管控难点,提出 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来解决风险的不可知与不可控、管控体系效能不够高的两大制约因素。结合山 地管道公司业务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五纵两横、两大体系”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总体思路,形成了 山地管道智能化运行从数据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标准化、应用与决策优化到智能逻辑控制的 完整技术路线,提高了山地管道风险管控能力及管控效率。系统阐述了山地油气管道智能化建设基 础支撑层(两大体系)、具体应用层(五纵)、平台集成层(两横)的建设实践与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的发 展建议。(图1,表4,参20) |
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探索与实践 [7-14]
[摘要]浏览(124)次
油气管道关键设备是国之重器,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已成为制约中 国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产化工作,决定自主攻关,全力防范和化 解“卡脖子”风险。在国家能源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于2007 年开始陆 续启动油气管道设备国产化工作,先后设立两期国产化重大科技专项,联合中国35 个优势厂家共同 攻关,取得了压缩机组、输油泵机组、阀门等6 类关键设备国产化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保障了 油气能源命脉的全面自主可控,引领和带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表1,参20)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带包覆层油气管道剩余壁厚反演研究 [15-20]
[摘要]浏览(87)次
油田现场的油气管道外壁通常带有一定厚度的包覆层,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可实现不拆包覆层 条件下的壁厚检测,可节约大量的包覆层拆装成本。但包覆层的存在使得脉冲涡流检测传感器与管 道之间存在提离距离,导致传感器的等效电阻和电感发生变化,进而对脉冲涡流检测电压信号产生 影响,降低剩余壁厚反演的精度。基于此,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 立了提离距离、检测电压信号晚期段斜率与管道壁厚之间的定量化反演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壁厚范 围5~21 mm 的阶梯试件开展了0~10 cm 提离距离条件下的剩余壁厚反演测试,反演结果的误差 控制在7%以内,验证了所得反演模型的有效性,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为带包覆层的管道剩余 壁厚检测提供参考。(图4,表5,参20) |
输油泵进出口管道振动诊断方法 [21-25]
[摘要]浏览(84)次
输油泵机组及其进出口连接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振动问题是影响输油管道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威胁之一。分析了管道系统激振力的来源和振动成因,并给出了诊断方法。针对某长输管道输油泵进出口管道出现的振动现象,运用振动测试手段对输油泵及其进出口管道分别进行了振动检测和分析。当输油泵进出口管道振动速度有效值最大达到9.28 mm/s、峰值速度达到13.12 mm/s,则需对其进行整改。综合工艺参数、振动频谱等因素,给出了管道振动的原因是输油泵产生的流体脉动激励,建议更换额定流量更小的叶轮,以减小流体脉动,消除管道系统的振动激励源。更换后的进出口管道振动速度有效值最大为3.19 mm/s、峰值速度为4.51 mm/s,减振效果明显,验证了管道振动为输油泵产生的流体脉动激励所致,保障了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图6,表4,参20) |
高压直流接地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监测及影响规律 [26-32]
[摘要]浏览(79)次
为了掌握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对埋地管道杂散电流干扰的影响规律,在17 个高压直流 输电工程接地极附近的12 条管道上安装了电位远程监测系统,对管道电位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 通过管道电位变化分析接地极的干扰频次和干扰时间,以及管道受干扰程度、影响范围。监测结果 显示:通过对管道电位长时间连续监测能够准确判断出接地极对管道的干扰影响,2017 年17 个接 地极的总干扰频次为201 次,干扰总时长为657.31 h,较2016 年略有下降;监测到1 987 km 管道受 到接地极的干扰,其中华南地区接地极对管道的干扰较华东、华中及西北地区大。干扰电位分布规 律分析结果表明,接地极与管道的垂直距离越短,靠近接地极端杂散电流流入流出的管段越短,其对 远离接地极端的管道的干扰程度越大、干扰范围越广。(图7,表2,参21) |
小型航煤储罐的吸瘪机理 [33-38,65]
[摘要]浏览(63)次
针对新疆某100 m3 航煤储罐的吸瘪事故,采用数值仿真技术,通过高阶壳单元有限元模型进 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对小型航煤储罐的吸瘪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通过储罐运 行参数确定罐体承受负压范围,通过模态分析确定无缺陷罐体承受的极限负压,对比了不同工况下 储罐的变形和受力分布,确定了有缺陷储罐极限负压。研究表明,单纯负压并不能导致储罐吸瘪,初 始缺陷和呼吸不畅引发的负压共同导致储罐吸瘪,同时可根据临界载荷确定吸瘪时的储罐呼吸阀通 气量。研究成果可为储罐的修复及后续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图8,表2,参20) |
短路故障下输电线路接地网对埋地管道的影响 [39-43]
[摘要]浏览(58)次
为了研究输电线路故障运行时,接地点短路电流对管道的电磁干扰程度,利用防雷接地分析 软件CDEGS 建立了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与埋地管道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短路电流幅值、土壤电 阻率、管道间距下管道冲击电压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两种新型管道防护措施:①通过改变# 形和方 框射线形接地网形状参数,计算分析了管道冲击电压的变化规律,其表明接地网形状对接地电阻影 响很大,接地电阻越大,管道冲击电压越小;②沿管道敷设非金属屏蔽线(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 对管道进行过电压防护,可以有效降低管道冲击电压,对管道起到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气管 道设计施工及安全防护提供参考。(图8,表2,参20) |
基于AIC-RBF的油气管柱挤压形变估计方法 [44-50]
[摘要]浏览(56)次
油气管柱长期受到地层运动的影响会发生挤压变形,且挤压程度难以度量。利用脉冲涡流的 油气管柱挤压形变估计反演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AIC-RBF 的油气管柱挤压形变估计方法,该方 法包括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油气管柱形变多项式拟合优化 算法和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多项式参数估计模型。对管柱不 同挤压段的脉冲涡流信号进行测试,获得对应的形变多项式函数,对挤压段的最小臂长进行量化,以 估计其形变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RBF 神经网络算法、BP 神经网络算法相比,AIC-RBF 算 法的量化误差更小、稳定性更强、量化速度更快,满足油气管柱挤压程度无损量化的需求。(图8, 表2,参22) |
立式储罐静力分析的简化有限元模型 [51-57]
[摘要]浏览(75)次
有效的有限元模型以及合理的网格划分是大型储罐局部缺陷应力分析的基础。为了在保持 计算精度的同时降低大型储罐有限元计算的计算量,通过初步分析弹性地基接触模型计算的储罐沉 降和变形,结合底板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特点,将储罐底板翘离位置截面上的位移作为边界条件代替 未翘离的底板和整个地基,进而得到简化的二维储罐模型,通过研究各方向网格尺寸对计算结果的 影响获得合适的网格划分方式,最后得到简化的三维储罐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经过简化的二维、 三维储罐模型,有足够的精度代替完整的弹性地基接触模型进行大型储罐的静力分析,既可用于计 算焊缝附近裂纹缺陷的应力强度因子,又可用于评估储罐的剩余强度。(图13,表1,参24) |
RP-3航空煤油及固体杂质性质实验 [58-65]
[摘要]浏览(50)次
为了研究RP-3 航空煤油及其所含杂质的物理特性,对华北某机场油库收发作业流程中3 个 不同进出油单元储罐进行取样,并抽滤得到航空煤油油样及固相杂质。采用密度测量仪、毛细管黏 度计、蒸馏瓶等实验仪器测定航空煤油油样的密度、黏度及含水率,并对固相杂质进行电镜扫描及 能谱分析。结果表明:3 个储罐内的航空煤油运动黏度为1.651 2~1.868 8 mm2/s、密度为0.794 9~ 0.795 6 g/cm3、含水率为0.007%~0.009% ;固相杂质颗粒呈球形、棒状、长块形、四面体形等形状; 颗粒主要成分除了C、H、O、Si 等非金属元素,还包括Ca、Al、Mg、Fe、Mn、Co、Ti、K、W 等金属元 素;颗粒粒径范围为8~15 000 μm,杂质颗粒粒径大于150 μm、50~100 μm、30~50 μm 以及其他粒 径范围的质量占比分别为83%、15%、2.3%、0.1%。粒径大于150 μm 的杂质颗粒易于分离,而粒径 小于150 μm 的杂质颗粒通过常规方法则难以实现分离。为此,选取粒径20~150 μm 的杂质颗粒 为例,根据比重瓶法测定的密度结果,拟合得到了RP-3 航空煤油杂质颗粒的密度变化函数模型,可 为航空煤油固体杂质分离提供有效指导。(图7,表8,参21) |
One-Pass水下管道检测系统在定向钻穿越管段中的优化应用 [66-70,77]
[摘要]浏览(65)次
为保证穿越河流管段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检测管道埋深。针对定向钻穿越大埋深管道检测 过程中电磁信号不稳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改变不同埋深穿越管段的电磁信号校准方 法,对One-Pass 水下管道检测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其在定向钻穿越管道检测中的检测精度。结果 表明:利用优化后的电磁信号校准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更高,说明优化后的 One-Pass 检测系统能满足水深40 m 范围内的定向钻穿越管道敷设状态检测要求。研究成果对定 向钻大埋深穿越河流管段敷设状态检测具有指导作用,对保障穿越河流管段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 意义。(图3,表1,参20) |
长输天然气管道干线放空方法选择 [71-77]
[摘要]浏览(81)次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由于改造或检修作业的需求,对干线管道进行放空是其服 役期间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比国内外输气管道的3 种放空降压方式,并经过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管 网集中动火工艺处置实践的验证,总结了一种利用输气管道压缩机进行多管段连续降压后放空的阶 梯式降压方法。实践证明:与传统直接放空方法或外接压缩机降压放空方法相比,阶梯式降压法能 够大幅减少天然气放空损耗量和缩短放空时间,降低放空噪音对周边生产、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高 效、经济、安全、环保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长距离输气管道多管段连续集中检修作业时的降压放空操 作。(图9,表4,参20) |
含蜡原油蜡沉积影响因素对比试验 [78-83]
[摘要]浏览(49)次
为探究不同蜡沉积因素对大庆原油结蜡规律的影响,采用单一变量法,控制不同的结蜡时间、 油壁温差、温度区间、剪切速率等影响因素,利用某新型动态蜡沉积试验装置对大庆原油进行蜡沉积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剪切速率一定时,随着结蜡时间延长,蜡沉积量逐渐增多,蜡沉积速率逐渐 降低;当结蜡筒壁温度不变且在析蜡点以下时,随着油温的升高,蜡沉积量逐渐增大;当油壁温差保 持不变且温度区间逐渐上升时,蜡沉积量逐渐减小;剪切应力与剪切剥离蜡量并非线性关系,当剪 切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蜡沉积层会被油流冲刷下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含蜡原油管道的输送提供 借鉴与技术支持。(图2,表5,参25) |
大型立式隔震储液罐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 [84-89]
[摘要]浏览(54)次
为研究储液罐在双向地震波激励下的地震响应,以15×104 m3 立式浮放隔震储液罐为对象, 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 考虑接触非线性,进行大型立式浮放储罐隔震响应数值分析。整个系统主 要分为基础隔离部件和液体-结构相互作用子系统两部分,分别利用壳单元和势流体单元模拟罐体 结构和液体区域,并用弹簧-阻尼系统等效代替三维隔震。利用Bathe 积分法对储液罐进行提离响 应、加速度时程、液体晃动波高、罐壁应力变化、基底剪力及倾覆力矩分析。结果表明:在El Centro 地震波激励下,隔震前罐底发生了提离且提离区域呈“月牙形”,隔震后提离现象消失。在储液罐中 安装隔震层可以有效降低加速度、罐壁应力、基底剪力及倾覆力矩等动力响应,但隔震后储液罐液面 晃动的波高有所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储液罐的隔震设计提供参考。(图12,表1,参23) |
直径323.9mm管道全聚氨酯清管器的通过性能 [90-95]
[摘要]浏览(60)次
为了评估小口径管道内复杂工况条件对全聚氨酯清管器通过性能的影响,分析可能造成清管 器整体断裂的原因,现场截取直径323.9 mm 的真实变形管道,利用三维数字扫描成像(Scan To 3D) 技术和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分别建立直径323.9 mm 全聚氨酯清管器通过直管单边变形和管 内结垢管道的3D 显式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通过对仿真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全聚氨酯清管 器针对直管段管道单边凹陷变形、直管段管道内壁结垢等工况均具有较高的通过能力,且清管效果 良好。全聚氨酯清管器通过单边凹陷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弯曲应力和接触应力不足以导致清管器表 面出现严重划伤、皮碗撕裂及整体断裂等情况;在通过管道内壁结垢管段的过程中,前后皮碗间筒 体上产生了轴向挤压大变形,同时严重的径向外扩撕扯是引起清管器筒体整体撕裂性断裂的主要原 因。研究结果可为提高中国小口径全聚氨酯清管器清管方案设计水平提供指导,并可促进其工程应 用的推广。(图9,表4,参20) |
中缅原油管道澜沧江跨越段原油泄漏扩散数值模拟 [96-106]
[摘要]浏览(79)次
中缅原油管道澜沧江跨越段是整个中缅原油管道的“咽喉工程”,确保其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在相对于澜沧江跨越段下游的二维河流地图轮廓基础上,建立了跨越段溢油事故下游河道的二维计算 域。采用SST k -omega 湍流模型,结合追踪多相流界面的VOF 方法,针对澜沧江不同水期、不同泄漏位 置、不同泄漏方式共12 种泄漏工况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将12 种泄漏工况下泄漏到澜沧江的原油量均 按照最大泄漏量进行处理,分析了泄漏油品在江面的扩散情况、沿河流流向的扩散距离,得出不同影响 因素下原油在澜沧江中的扩散规律。模拟结果对于现场预判原油扩散的位置以及围油栏的投放具有参 考价值,可为澜沧江跨越段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及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图18,表3,参20) |
太阳辐射作用下浮顶油罐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107-112]
[摘要]浏览(60)次
为了研究太阳辐射对浮顶油罐温度场的影响,有必要掌握受太阳辐射影响原油在浮顶油罐中 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浮顶油罐与环境换热过程,建立2×104 m3 浮顶油罐的三维模型,对一 天内浮顶油罐油品及罐壁的温度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以太阳辐射为主的环境变化影 响下,浮顶油罐的近壁面和浮盘处会产生温度梯度较大的高温油层,深层油品温度受到的影响较小。 结合模拟结果,提出了考虑太阳辐射时,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罐壁温度计算公式的建议,从而降低 浮顶油罐容积的修正误差。(图6,表2,参24) |
考虑市场竞争条件的管输天然气供应链优化 [113-120]
[摘要]浏览(54)次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绿色的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重。目前,虽然已有大 量关于天然气供应链优化的研究,但多集中于单一供应方的最优需求分配,对多方竞争市场下的天 然气供应链优化研究鲜有报道。针对两供应方竞争同一市场,以两方所获总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 考虑供需平衡约束、管道建设约束、站场建设约束以及储气库建设约束等,对两方分别建立混合整数 二次规划(Mixed Integer Quadratic Programming,MIQP)模型以及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模型,并结合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对模型进 行求解。将模型应用于某一沿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链系统,求解得到各供应方的供气方案和建设方 案。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模型求解的稳定性较好。研究成果对于考虑市场竞 争的天然气供应链优化、保障天然气资源供应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具有指导意义。(图7,表5,参20) |
立式储罐静力分析的简化有限元模型 [1-7]
[摘要]浏览(137)次
有效的有限元模型以及合理的网格划分是大型储罐局部缺陷应力分析的基础。为了在保持
计算精度的同时降低大型储罐有限元计算的计算量,通过初步分析弹性地基接触模型计算的储罐沉
降和变形,结合底板的应力分布和变形特点,将储罐底板翘离位置截面上的位移作为边界条件代替
未翘离的底板和整个地基,进而得到简化的二维储罐模型,通过研究各方向网格尺寸对计算结果的
影响获得合适的网格划分方式,最后得到简化的三维储罐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经过简化的二维、
三维储罐模型,有足够的精度代替完整的弹性地基接触模型进行大型储罐的静力分析,而简化的模
型也可用于计算焊缝附近裂纹缺陷的应力强度因子,用于评估储罐的剩余强度。
|
基于AIC-RBF 的油气管柱挤压形变估计方法 [1-6.5]
[摘要]浏览(114)次
[PDF:9658KB]全文下载(49)次
[2021年01]
|
大型立式隔震储液罐的地震响应 [1-6.5]
[摘要]浏览(92)次
为研究储液罐在双向地震波激励下的地震响应,以15×104 m3 立式浮放隔震储液罐为对象, |
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在CFD 冲蚀预测中的应用 [1-6]
[摘要]浏览(154)次
为研究气固两相流中固体颗粒间碰撞对冲蚀的影响,提出一种计算颗粒间碰撞的基于直接模
拟蒙特卡罗方法(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 method,DSMC metho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的冲蚀预测方法。使用Eulerian-Lagrangian 方法,将气相作为连续相,通过Navier-Stokes 方程求
解,颗粒平移运动由离散相模型(DPM)求解。颗粒平移运动由Eulerian-Lagrangian 框架下的离
散相模型(DPM)求解,计算颗粒间碰撞运动时采用DSMC 方法以少量采样颗粒代替真实颗粒,
碰撞的发生条件通过修正的Nanbu 方法判定。分析气固两相流中颗粒间碰撞对弯管冲蚀速率和
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DSMC 方法计算颗粒间碰撞可以明显降低模型误差,Oka 模型
的平均百分误差从39.2%降低至27.4%。计算颗粒间碰撞时弯管内拱侧的无颗粒区变小,最大冲
蚀位置沿外拱轴线后移5°,同时V 形冲蚀痕迹的两翼向外侧扩大。使用DSMC 方法计算颗粒间
碰撞可以明显降低模型误差,考虑颗粒间碰撞的Oka 模型与实验结果偏差最小,是冲蚀预测的最佳
模型。
|
小型航煤储罐的吸瘪机理 [1-6.5]
[摘要]浏览(139)次
针对新疆某100 m3 航煤储罐的吸瘪事故,采用数值仿真技术,通过高阶壳单元有限元模型进
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对小型航煤储罐的吸瘪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通过储罐运
行参数确定罐体承受负压范围,通过模态分析确定无缺陷罐体承受的极限负压,比较了不同工况下
储罐的变形和受力分布,确定了有缺陷储罐极限负压。研究表明,单纯负压并不能导致储罐吸瘪,初
始缺陷和呼吸不畅引发的负压共同导致储罐吸瘪,同时可根据临界载荷确定吸瘪时的储罐呼吸阀通
气量。研究成果可为储罐的修复及后续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
直径323.9 mm 管道全聚氨酯清管器的通过性能 [1-6.5]
[摘要]浏览(105)次
为了评估小口径管道内复杂工况条件对全聚氨酯清管器通过性能的影响,分析可能造成清
管器整体断裂的原因。现场截取直径323.9 mm 的真实变形管道,利用三维数字扫描成像(Scan To
3D)技术和聚氨酯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分别建立直径323.9 mm 全聚氨酯清管器通过直管单边变形
和管内结垢管道的3D 显式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通过对仿真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全聚氨酯
清管器针对直管段管道单边凹陷变形和直管段管道内壁结垢等工况均具有较高的通过能力,且清管
效果良好。全聚氨酯清管器通过单边凹陷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弯曲应力和接触应力不足以导致清管
器表面出现严重划伤、皮碗撕裂及整体断裂等情况;在通过管道内壁结垢管段的过程中,前后皮碗
间筒体上产生了轴向挤压大变形,同时严重的径向外扩撕扯是引起清管器筒体整体撕裂性断裂的主
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提高中国小口径全聚氨酯清管器清管方案设计水平,促进其工程应用的推广
提供指导。
|
短路故障下输电线路接地网对埋地管道的影响 [1-5]
[摘要]浏览(89)次
为了研究输电线路故障运行时,接地点短路电流对管道的电磁干扰程度,利用防雷接地分析
软件CDEGS 建立了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网与埋地管道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短路电流幅值、土壤电
阻率、管道间距下管道冲击电压的变化规律。提出两种新型管道防护措施:①通过改变# 形和方框
射线形接地网形状参数,计算分析管道冲击电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地网形状对接地电阻影
响很大,接地电阻越大,管道冲击电压越小;②沿管道敷设非金属屏蔽线(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
的管道过电压防护措施,结果表明:敷设非金属屏蔽线后可以有效降低管道冲击电压,对管道起到
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气管道设计施工及安全防护提供参考。
|
太阳辐射作用下浮顶油罐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1-6.5]
[摘要]浏览(120)次
为了研究太阳辐射对浮顶油罐温度场的影响,有必要掌握受太阳辐射影响原油在浮顶油罐中
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浮顶油罐与环境换热过程,建立2×104 m3 浮顶油罐的三维模型,对一
天内浮顶油罐油品及罐壁的温度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以太阳辐射为主的环境变化影
响下,在浮顶油罐的近壁面和浮盘处会产生温度梯度较大的高温油层,深层油品温度受到的影响较
小。结合模拟结果,提出了考虑太阳辐射时,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罐壁温度计算公式的建议,从而
降低浮顶油罐容积的修正误差。
|
长输天然气管道干线放空方法选择 [1-6.5]
[摘要]浏览(141)次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由于改造或检修作业需要,对干线管道进行放空是其服役
期间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比国内外输气管道的3 种放空降压方式,并经过西气东输二线、三线管网
集中动火工艺处置实践的验证,总结了一种利用输气管道压缩机进行多管段连续降压后放空的方
式。实践证明:与传统直接放空方式或外接压缩机降压放空方式相比,阶梯式降压法能够大幅减少
天然气放空损耗量和放空时间,降低放空噪音对周边生产、经济活动的影响,具有高效、经济、安全、
环保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长距离输气管道多管段连续集中检修作业时的降压放空操作。
|
One-Pass 水下管道检测系统在定向钻穿越管段中的
优化应用
[1-5.5]
[摘要]浏览(137)次
为保证穿越河流管段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检测管道埋深。针对定向钻穿越大埋深管道检测
过程中电磁信号不稳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改变不同埋深穿越管段的电磁信号校准方
法,对One-Pass 水下管道检测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其在定向钻穿越管道检测中的检测精度。结果表
明:利用优化后的电磁信号校准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更高,说明优化后的One-
Pass 检测系统能满足水深40 m 范围内的定向钻穿越管道敷设状态检测要求。研究成果对定向钻
大埋深穿越河流管段敷设状态检测具有指导作用,对保障穿越河流管段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输油泵进出口管道振动诊断方法 [1-5]
[摘要]浏览(150)次
输油泵机组及其进出口连接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振动问题是影响输油管道安全稳定运
行的主要威胁之一。分析了管道系统激振力的来源和振动成因,并给出了诊断方法。针对某长输管
道输油泵进出口管道出现的振动现象,运用振动测试手段对输油泵及其进出口管道分别进行了振动
检测和分析。输油泵进出口管道振动速度有效值最大达到9.28 mm/s,峰值速度达到13.12 mm/s,需
要进行整改。综合工艺参数、振动频谱等因素,给出了管道振动的原因为输油泵产生的流体脉动激
励,建议更换额定流量更小的叶轮,以减小流体脉动,消除管道系统的振动激励源。更换后进出口管
道振动速度有效值最大为3.19 mm/s,峰值速度为4.51 mm/s,减振效果明显,验证了管道振动为输油
泵产生的流体脉动激励所致,保障了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
|
RP-3 航空煤油及固体杂质性质实验 [1-7.5]
[摘要]浏览(91)次
为了研究RP-3 航空煤油及其所含杂质的物理特性,对华北某机场油库收发作业流程中3 个
不同进出油单元储罐进行取样,并抽滤得到航空煤油油样及固相杂质。采用密度测量仪、毛细管黏
度计、蒸馏瓶等实验仪器测定航空煤油油样的密度、黏度及含水率,并对固相杂质进行电镜扫描及
能谱分析。结果表明:3 个储罐内的航空煤油运动黏度为1.651 2~1.868 8 mm2/s、密度为0.794 9~
0.795 6 g ·cm-3、含水率为0.007%~0.009% ;固相杂质颗粒呈球形、棒状、长块形、四面体形等形状;
颗粒主要成分除了C、H、O、Si 等非金属元素,还包括Ca、Al、Mg、Fe、Mn、Co、Ti、K、W 等金属元
素;颗粒粒径范围为8~1.5×104 μm,杂质颗粒粒径大于150 μm、50~100 μm、30~50 μm 以及其他
粒径范围的质量占比分别为83%、15%、2.3%、0.1%。粒径小于150 μm 的杂质颗粒通过常规方法
难以实现分离,选取粒径20~150 μm 的杂质颗粒为例,根据比重瓶法测定的密度结果,拟合得到了
RP-3 航空煤油杂质颗粒的密度变化函数模型,可为航空煤油固体杂质分离提供有效指导。
|
山地油气管道智能化建设实践与展望 [1-6]
[摘要]浏览(94)次
西南山地油气管道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存在地质变化复杂、人员活动活跃“两大风险”以及法律
法规标准适用性不强、建设及管理成本预算低、山地油气管道技术缺乏“三大问题”,使得管道管理
的系统性风险高、安全管控难度大。通过系统分析山地油气管道工程特征及管控难点,提出依托数
字化、智能化来解决风险的不可知与不可控、管控体系效能不够高的两大制约因素。结合山地管道
公司业务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五纵两横、两大体系”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总体思路,形成了山地管
道智能化运行从数据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及标准化、应用与决策优化到智能逻辑控制的完整技
术路线,提高了山地管道风险管控能力及管控效率。系统阐述了山地油气管道智能化建设基础支撑
层(两大体系)、具体应用层(五纵)、平台集成层(两横)的建设实践与成果,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
|
中外智慧管网最新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1-7.5]
[摘要]浏览(136)次
智慧管网具有全面感知、自动预判、自适应、自反馈、自学习等特征优势,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
国内外智慧管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侧重于使用现代模型方法升级传统技术方法,而国内侧重
于智慧系统的规划和整体设计。目前中国智慧管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字孪生体构建、传感
技术、精准检测和评价、决策支持、模型构建、信息共享、大数据深度挖掘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规划性、
科学性,基础模型和智能决策不够夯实。阐述了智慧管网在国家管网中多条管道上的开发与应用,
逐步实现设计、施工、运行等多环节覆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管网智能巡护,智慧
管网的人工智能,视频实时监控智能识别,管道智能化应急防范,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平
台,灾害一体化智能监测与预警,管道智能化应急防范,管道完整性大数据融合、建模、决策支持等。
建议进一步采用物联网、云平台、区块链等技术,研究建立管道全生命周期数据标准,构建管道全生
命周期数据库,开展智能管网平台设计,包括管道全生命周期资产管控、运行控制、决策支持,最终形
成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一体化管理平台。
|
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探索与实践 [1-8]
[摘要]浏览(128)次
油气管道关键设备是国之重器,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多年来,核心设备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
国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产化工作,决定自主攻关,全力防范和化
解“卡脖子”风险。在国家能源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于2007 年开始陆
续启动油气管道设备国产化工作,先后设立两期国产化重大科技专项,联合国内35 个优势厂家共同
攻关,取得了压缩机组、输油泵机组、阀门等6 类关键设备国产化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保障了
油气能源命脉的全面自主可控,引领和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带包覆层油气管道剩余壁厚反演研究 [1-6.5]
[摘要]浏览(109)次
油田现场的油气管道外通常带有一定厚度的包覆层,脉冲涡流检测技术可实现不拆包覆层条件
下的壁厚检测,节约大量的包覆层拆装成本。然而包覆层的存在使得脉冲涡流检测传感器与管道之间
存在提离距离,导致传感器的等效电阻和电感发生变化,进而对脉冲涡流检测电压信号产生影响,降低
剩余壁厚反演的精度。针对此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提离距离、检测电压信号晚期段斜率与
管道壁厚之间的定量化反演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壁厚范围5~21 mm 的阶梯试件开展了0~10 cm 提
离距离条件下的剩余壁厚反演测试,反演结果的误差控制在7%以内,验证了所得反演模型的有效性,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为开展带包覆层的管道剩余壁厚检测提供一定参考。
|
中缅原油管道澜沧江跨越段原油泄漏扩散数值模拟 [1-11]
[摘要]浏览(119)次
中缅原油管道澜沧江跨越段是整个中缅原油管道的“咽喉工程”,确保其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在相对于澜沧江跨越段下游的二维河流地图轮廓基础上,建立了跨越段溢油事故下游河道的二维计算
域。采用SST k -omega 湍流模型,结合追踪多相流界面的VOF 方法,针对澜沧江不同水期、不同泄漏位
置、不同泄漏方式共12 种泄漏情景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将12 种泄漏情景下泄漏到澜沧江的原油量均
按照最大泄漏量进行处理,分析了泄漏油品在江面的扩散情况、沿河流流向的扩散距离,得出不同影响
因素下原油在澜沧江中的扩散规律。模拟结果对于现场预判原油扩散的位置以及围油栏的投放具有参
考价值,可为澜沧江跨越段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及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高压直流接地极对埋地管道的干扰监测及影响规律 [1-8]
[摘要]浏览(92)次
为了掌握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对埋地管道杂散电流干扰的影响规律,在17 个高压直流
输电工程接地极附近的12 条管道上安装了电位远程监测系统,对管道电位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
通过管道电位变化分析接地极的干扰频次和干扰时间,以及管道受干扰程度、影响范围。监测结果
显示:通过对管道电位长时间连续监测能够准确判断出接地极对管道的干扰影响,2017 年17 个接
地极的总干扰频次为201 次,干扰总时长为657.31 h,较2016 年略有下降;共监测到1 987 km 管道
受到接地极的干扰,其中华南地区接地极对管道的干扰较华东、华中及西北地区大。干扰电位分布
规律分析表明,接地极与管道的垂直距离越短,靠近接地极端杂散电流流入流出的管段越短,对远离
接地极端的管道的干扰程度越大,干扰范围越广。
|